TOP
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
我的收藏
联系站长
切换繁体
谚语推荐: 寧練筋長一分,不鍛肉厚一寸
>功夫频道>中国功夫 > 内家拳 > “偏沉则随,双重则滞”辩
隐藏右侧

“偏沉则随,双重则滞”辩

  • 0
    关注数
  • 收藏
  • 文字版
  • 原貌版

    《搏击》2015年第一期文章。杨志英先生《详解“偏沉则随,双重则滞”》一文,着重阐明“偏沉”如“双重”一样都是病,都是错误练法。并以“不倒翁”为例予以说明。这种论述,会让拳友产生“偏沉则随是病”这样的一种观念,从而贻误拳友们正确运用拳理。因为杂志发表的文章有导向性,不得不认真对待。今特写一文提出不同辩解,供拳友们思考。首先要循迹出处,看看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是如何阐述的。

    “立如平准,活似车轮。偏沉则随,双重则滞。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,率皆自为人制,双重之病未悟耳。”(见《杨家太极拳老拳谱32目》“太极平准腰顶解”;《太极拳使用法》115页;《杨式太极拳》123页;《太极拳谱》25页;《杨氏太极拳真传》259页;《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》104页;《杨式太极真功》285页;《太极拳全书》716页;陈微明《太极拳术》60页;顾留馨《太极拳术》380页)。

    《拳论》明确指出:“若练功多年尚不解虚实沉浮运化相随,而为人制,是为未悟双重之病耳”。点明“双重”是病。只有熟练掌握虚实沉浮运化相随之纯功,才能脱去“双重”之病。绝不能解释为“偏沉则随”也是病。前辈不说是病,我们就不能妄说是病。这是杨先生的第一错(错说,“偏沉”是病)。

    杨先生在书写“立如平准”时写成“立如秤准”。而在上列10本书中,仅顾留馨著《太极拳术》380页书写为“枰准”,其余皆为“平准”。“枰”可认为是“平”的音错。而把“枰”认成“秤”是错植了。因为人身站立是“平准”的问题,不是什麽“秤准”的问题。练拳中常说的“立身中正”就是“立身平准”,绝不说“立身秤准”。太极文化学者二水居士在《杨家太极拳老拳谱32目探究》一书29页说:“若平准稍有分毫之轻重浮沉,则偏显然矣。故练习太极拳者,须立身中正,有如平准”,也是证明。这是杨先生的第二错(误读“枰”、“秤”之错)。

    杨先生还批评前辈董英杰在《太极拳使用法》115页中:“借用脚踏车轮比喻‘偏沉’与‘双重’有失偏颇”。我倒觉得董英杰所说“犹如(骑自行车)用一脚蹬轮偏,自然随之而下。何为双重,犹如右脚蹬上右方,左脚蹬上左方,两力平均自滞而不转动,此理甚明,忽须细说”举例深入浅出,恰到好处,形象化地解释了“偏沉则随,双重则滞”的道理。大家都有体会,骑自行车两脚必须交替偏沉,且不脱离地跟随,自行车轮子才会滚动前进。这就是“偏沉则随”,必须这样做,这不是病;若两脚平蹬(两力平均)两踏脚,自行车轮子就自滞而不转动。这就是“双重则滞”。这才是病。这是杨先生的第三错(无端否定前辈之错)。

    再以杨先生所举“不倒翁”为例。确实,“不倒翁”亦是“偏沉则随”不是病的例证。正立时“不倒翁”重心落于底部“基底范围”,处于稳定状态,无偏沉。若将“不倒翁”向任何一方扳倒,其重心偏向另一方,并升高,而产生“偏沉”,且其必然要“则随”回复至原先稳定状态。而且这一稳定状态,从精准分析来看,仍是“双重则滞”的状态

    ...

  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,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

   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(1元/月)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,没有帐号? 立即注册
xhwusu
编辑:
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,旨在宣传,传承中华武术,如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通知本站,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.

返回武风形意首页

暂无内容

关于我们 |  免责条款 |  隐私声明 |  联系我们 |  广告合作 |  怎样投稿 |  手机版   

武风武术网 xhwusu@gmail.com 版权所有

Copyright ?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.

我们一直用心在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