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
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
我的收藏
联系站长
切换繁体
谚语推荐: 习武实用谚语精选(六)
>功夫频道>投稿 > 漫话明清艺人的武术表演
隐藏右侧

漫话明清艺人的武术表演

  • 0
    关注数
  • 收藏
  • 栏目:投稿
  •  2017-03-13
  • 熊志冲
  • 文字版
  • 原貌版

    成都体育学院熊志冲

    明代《踏青图》。正在表演大刀、流星锤。

    江湖卖艺的风气,在明、清两代颇为盛行。浪迹萍踪的民间艺人想使自己的节目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,往往以激烈惊险的武术表演取胜。

    在明代,每逢清明时节的郊外踏青活动,可以说是一个热闹的百戏大会串,艺人们的表演形式各异,“变态多方”。明代人著的《三才图绘》、《南都繁会图》中,描绘了艺人们进行武术表演的情况,他们之中有耍飞叉者,有掷长枪者,至于舞棒弄拳的,则皆赤臂露膀,显得英姿勃勃。如明代的踏青图:表演者为三人,一人舞流星锤,一人耍大刀,中间一人表演的是

    蹬技,可见当时的武术表演是和杂技等一起进行的。

    据明人张岱的《陶庵梦忆》记载,当时徽州一带有专门的“演武场”,那里的艺人个个“剽轻精悍,能相扑、跌打者三、四十人”。他们表演的“目莲戏”中,“刀山寒冰”、“剑树森罗”等,追杀刺击的技艺使人不寒而栗。

    “行香走会”这种古老的表演形式,在明、清两代亦十分流行。特别是清代的走会已发展成以演练武艺为主的民间社团,故这时的走会又称“武会”。在赶集或农闲之时,走会的表演招来了众多的观众,他们表演的拿手节目,首推“耍钢叉”。这种叉分双头与单头两种,表演时“皆作赤臂,间杂其它武器,各显奇技,以叉在身首之间作种种飞舞之势”((见《北平风俗类征》)。一般是五人一组,化妆为“五鬼闹判”,前进时将叉抛向空中,或横身缠绕,使看热闹的人闪向两边,让出大道,故这个节目又叫“开路”。走会下属的“五虎棍会”和“少林棍会”,是两个专门表演棍术的民间艺人团体,表演“五虎棍”时,三艺人化妆成赵匡胤、郑子明、柴荣,路过董家桥与董家五虎打枣起衅而动起武来,董家五兄弟皆使三节棍,这个节目实际是一种武术对练。“少林棍会”表演时不化妆,分单个战法及对手战法,是纯粹的棍术表演。走会表演的另一个有名的武术节目叫“白蜡杆”,白蜡杆实际上是枪,这种枪以白木为柄,光滑如蜡,故得名。表演时,“会各数十人,人持一杆,至场赛技,尽诸刺击之法,分合变化,数百杆如一杆,或左或右,观者目追瞬之而不能及”(《北平风俗类征》)。其中的“数百杆如一杆”一句,说明表演者表演的是同一套路,因而整齐划一。“白蜡杆”的表演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枪法练习。

    习武者平时的一些练功方法,也成了表演的项目。如当时盛行的“耍石锁”,表演者边走边练“上举”、“高抛”、“传换”、“头顶”、“架肘”等招式。石锁重的可达六十斤。明清时的习武者,很多都以耍石锁作为练气力的方法。还有一个叫“千斤石”的节目,表演者足蹬一副或几副石担,石担上有人表演倒立或叠罗汉,以示神力。有的表演者耍石担时,还能做“绕身”、“盘肩”等动作,称作“五花飞石”,令人眼花缭乱。

    戏曲在明清已有“文戏”、“武戏”之分。武戏中的武丑、武旦,皆要求有一定的武功基础,在武戏表演中穿插不少武打片断已成惯例。这种武术仅为表演,故花拳绣腿相对多一些。如对器械的

    ...

  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,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

   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(1元/月)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,没有帐号? 立即注册
xhwusu
编辑:
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,旨在宣传,传承中华武术,如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通知本站,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.

返回武风形意首页

暂无内容

关于我们 |  免责条款 |  隐私声明 |  联系我们 |  广告合作 |  怎样投稿 |  手机版   

武风武术网 xhwusu@gmail.com 版权所有

Copyright ?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.

我们一直用心在做